据初步预测,2025年我市东亚飞蝗发生接近常年,总体将中等发生,局部可能出现高密度蝗情,个别新生宜蝗环境存在突发性风险。为做好2025年东亚飞蝗防治工作,保障农作物生产安全,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围绕东亚飞蝗“不起飞、不成灾”目标,达标区处置率达100%,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达90%以上,生物防治率达75%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90%以上。
二、防控策略
严格落实“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贯彻“改治并举”治蝗工作方针,加强蝗情动态监测,优先采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在高密度发生区及时开展化学应急防治,科学选药、精准施药,推动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
三、防控重点
重点防控区域为可能出现高密度蝗情和个别新生宜蝗地区。实行分区指导,协同治理,对于发生较重、面积较大蝗区,因地制宜采取大型飞机防治,快速有效控制扩散蔓延;一般发生区,组织无人机防治与地面防治相结合、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结合农田病虫害综合治理兼治东亚飞蝗,扩大防治范围,防止扩散为害;对新生宜蝗环境加强监测,发现蝗情立即扑灭,严防成灾。
四、防治措施
(一)防控指标与适期
东亚飞蝗的防治指标为0.5头/m2,防治适期为蝗蝻2~3龄盛期。
(二)主要技术措施
1.监测预警
坚持“系统监测与蝗区普查相结合、无人机侦察与人工踏查相结合”,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密切监测蝗虫发生动态,重点监测群居型飞蝗蝗群,明确发生期、发生密度、区域范围,科学会商研判,及时发布预警,做好蝗情信息上传下达。
2.综合治理
(1)生态控制。改造蝗虫孳生地,压减适生地面积。沿海蝗区,重点推广生物多样性控制技术,对不宜开垦的蝗区,实行封育草场、湿地生态保护与培育,种植紫穗槐、香花槐等蜜源植物;对适宜开垦的蝗区,结合盐碱地开发利用,有序垦植苜蓿、大豆、棉花、冬枣、田菁等蝗虫不喜食植物。湖区要与生态保护规划紧密衔接,加强生态保育,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吸引鸟、蛙等天敌,构建天然生态防御体系,利用生物多样性压低蝗虫基数。加大坝上坝外林网化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升自然控害水平。
(2)生物防治。中低密度(5头/m2以下)发生区和湖库、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可降低防治指标,全部实施生物防治。在蝗蝻2~3龄盛期优先选用蝗虫微孢子虫、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等微生物农药,合理使用苦参碱、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加强新型治蝗生物农药的试验筛选,开展米曲霉等新药剂防治蝗虫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丰富生物治蝗技术储备。
(3)化学防治。高密度(5头/m2以上)发生区,采取化学防治。科学选用高效氯氰菊酯、马拉硫磷、高氯·马、阿维·三唑磷等药剂进行防治。
(4)统防统治。集中连片发生面积大于500公顷以上区域,组织农用飞机采用精准定位施药技术进行统防统治;集中连片面积小于500公顷发生区域,使用植保无人机或地面大型施药器械开展统防统治。
五、注意事项
(一)开展防效评估。注意监测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跟踪防治效果,适时开展评价,一旦防治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即可终止防治行动,避免过度施药。
(二)落实防护措施。提前发布飞防作业公告、设置防治区警示提醒、强化防治人员的个人防护以及对非靶标生物的安全保护等。
(三)提高施药水平。根据蝗虫活动规律,确定防治时间,做到精准施药。化学防治时,应考虑条带间隔施药,留出合理的天敌避难区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