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在宁夏银川市召开全国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推进会。会议交流了全国耕地质量监测工作进展和成效经验,研讨了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布局与建设规划编制思路,部署了后续耕地质量监测重点工作任务。
会议强调,全国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体系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关于耕地保护的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有关指示精神。强化耕地保护的量质并重,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真正地把耕地特别是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种、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强化耕地保护的严格执法,利用法律法规的手段强化对耕地质量的保护,严厉打击各类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强化耕地保护的系统推进,积极开发非传统耕地资源,突破我国传统耕地资源稀缺条件限制,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体系,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强化耕地保护的永续利用,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积极推进耕地保护立法,使耕地保护落到实处。
记者从会上获悉,在全国耕地保护体系共同努力下,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初步成效。耕地质量监测网络逐渐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耕地质量检监测网络同步建设,目前,国家级监测点达到1347个,初步覆盖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及耕地主要土壤类型,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网络逐渐完善。监测成果应用领域持续拓宽,利用大数据分析,深度挖掘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应用前景,精准匹配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养分投入,分析预测产量并提出田间管理意见;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利用监测点与监测数据,探索建设耕地保护共享科研平台;利用监测数据生成农情简报,科学预警自然灾害,确保农作物丰收和农民增产增收等,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监测信息化赋能日益凸显,积极推进耕地质量监测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通过开发耕地质量监测数字化管理平台和工作系统,建设数据库,开发田间调查与土壤采样APP、小程序,运用高精度传感器和探索“天空地”一体遥感监测等,监测工作一网管理、数据一网填报、成果一网展示逐渐实现,显著提高监测工作信息化水平与工作效率。
会议提出,下一步要重点要谋划好、回答好、解决好监测网络“怎么布?”监测点位“怎么建?”监测流程“怎么管?”和监测成果“怎么用?”四方面问题,为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提供坚实基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