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900004341515Y/2023-0016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泰安市农业农村局 | 组配分类 | 措施及进展 |
市农业农村局坚持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积极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进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努力实现农资投入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产品安全优质化。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工作措施
(一)积极做好减肥增效工作,减少化肥施用量
1、制定了全市化肥减量增效实施指导意见。各县(市、区)也分别编制了年化肥减量增效实施方案,围绕全市化肥减量增效的目标,在做好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示范和农户施肥调查等基础工作,积极推广三新技术,创建三新技术示范区,已完成三新技术示范推广面积14.03万亩的任务。加强宣传培训、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推广面积达到305万亩。全市六个县(市、区)举办了多期化肥减量增效专题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培训包村技术员、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及部分种粮大户等起到良好示范效果。编印发放了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手册和施肥技术明白纸。同时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制定主要农作物施肥配方并及时发布,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水平。
2、深入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继续实施好2022年肥城市与岱岳区绿色种养循环试点项目,确保完成每县粪肥还田10万亩的任务,积极争取2023年绿色种养循环试点项目,通过财政补助,扶持粪肥还田利用专业化服务主体,形成养殖场户、服务主体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增加全市有机肥使用量,每年完成有机肥使用20万吨,大大减少化肥施用量,改善了土壤生态环境。
(二)积极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减少农药使用量
1、及早部署,强化病虫监测预警。贯彻“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防控机制,2月21日,市植保站召开全市上半年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分析预测上半年全市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以泰安市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文件下发《泰安市2023年小麦条锈病应急防控预案》,农业农村局下发《2023年全市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关于全力做好小麦条锈病监测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2023年泰安市小麦条锈病发生警报》等文件。市植保站先后印发了《2023年春季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意见》等技术意见5期,发布《植保情况》18期,各级植保、农技人员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
4月14日省农业农村厅召开全省小麦重大病虫防控暨“一喷三防”统防统治全覆盖工作会议,王敬东副厅长提出严密防控小麦条锈病确保粮食丰收。会后市局立即召开全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会议,分管领导李伟书记在上强调,各级要贯彻落实视频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保障粮食安全和病虫害防控的决策部署,分析研判今年重大病虫害发生形势,聚焦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草地贪夜蛾等防控重点,全面动员部署,坚决打赢“虫口夺粮”攻坚战,为夺取夏粮和全年粮食丰收赢得主动。会后,市植保站、县(市、区)植保部门立刻开展了监测工作,发动农户、种植大户、合作组织等技术员以及群众积极投入到大田普查中来。
2、对重大病虫进行重点监测,及时进行防治。对小麦条锈病、小麦黄花叶病毒病、赤霉病、东亚飞蝗、二点委夜蛾等对农作物产量影响极大的重大病虫,及早部署防控工作。4月17日我市东平县斑鸠店镇郑沃村发现条锈病,为今年我市首次查见病情,始见期较常年偏早15天。发现条锈病后,市局立即成立了“泰安市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防控督导与指导组”,以泰安市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文件下发《泰安市2023年小麦条锈病应急防控预案》,以市局文件下发《关于全力做好小麦条锈病监测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成立小麦重大病虫防控督导与指导工作组的通知》,分片包干督导指导小麦病虫防控工作,要求各县区迅速进入应急防控的临战状态,充分发挥监测预警的作用,力争早发现,早防治,防治小麦条锈病进一步扩散。发现病田后市农业农村局立即将发生情况上报市政府,市植保站将发生情况上报省植保总站。并立即发布了《关于全力做好小麦条锈病监测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全市植保技术人员加大田间普查力度,并做好防控队伍、物资、器械准备。病发地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到发病地块查看,安排部署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当天对发病田及周边地块进行喷药防控。
3、落实防控资金和物资,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全市争取中央、省农业生产资金共2300余万元用于小麦病虫害防治,所有资金拨付到县,截止5月15日全市已完成“一喷三防”任务,防治资金主要用于购买防治药剂和购买统防统治服务。指导各区县利用省重大病虫防控等植保项目及区县整合资金,充分发挥17家全国星级服务组织的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规模化、专业化统防统治,并示范带动周边农民开展群防群治。此次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筹备药剂160.78吨,防治面积267.98万亩。
4、组织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宣传培训。为提高群众识别、防治小麦病虫害的能力,增强农户对病虫害危害性的认识,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技术优势,结合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组织技术人员走村到户,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对农户进行小麦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等技术的宣传培训和指导,帮助群众解决当前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指导农民合理进行麦田管理。充分利用农业、植保工作群,公众微信号等多种渠道,通过召开现场会、发放明白纸等形式,普及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防治技术,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先后发布小麦重大病虫发生电视预报讲座2期,微信、网络视频等51次,召开防控工作及现场会11次,调研督导263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19次,培训技术人员2700人次,发动群众10000余人次,调查面积1067万亩,发放明白纸20000余份。
(三)扎实搞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我市农作物秸秆以小麦、玉米秸秆为主,2022年全市农作物秸秆产生量321.2万吨,可收集量275.9万吨,利用量260.2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4.32%。 1、扎实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指导肥城市做好2023年度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工作,印发了《泰安市2023 年度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对全市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在推进秸秆“五化”利用、促进资源节约、稳定农业生态平衡、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真正发挥出了项目引领作用。 2、全面提升农作物秸秆“五化”运用能力。经过多年引进示范、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我市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水平逐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大力推动秸秆直接还田,使用联合收割机、翻耕机、秸秆枝条粉碎机等机械设备开展秸秆肥料化利用,形成以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为主、秸秆生产肥料技术为辅的秸秆覆盖还田、粉碎还田、堆沤还田、有机肥生产等秸秆肥料化成熟技术体系;使用秸秆粉碎机、柔丝机、裹包机、青(黄)贮窖等开展秸秆饲料化利用,增加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了秸秆转化率,有效推动了节粮型畜牧业发展。 3、切实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宣传培训。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多层次多角度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宣传活动,帮助农民算好秸秆综合利用的成本账、增收账和生态账。通过召开现场会、演示会,广泛宣传秸秆还田、秸秆青贮等利用技术,宣传秸秆综合利用典型,既教育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又调动各级市场主体利用秸秆的积极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切实搞好农膜回收利用工作
农膜回收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攻坚的重要内容。市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多措并举、持续发力,通过加强宣传、积极开展加厚地膜及废旧农用塑膜回收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2022年农膜回收率达到92%。
(1)加强组织领导。我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充分认识春季生产农用薄膜科学使用和回收专项行动的重大意义和标准要求,把专项行动作为持续推进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成立领导和工作机构,加强对行动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及时研究农膜使用和回收行动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确保了行动的顺利进行,取得了行动效果。
(2)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实施项目带动。我市把本次专项行动实施与地膜科学使用和回收项目等深度融合,发挥了项目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步伐明显加快。二是实施执法联动。全市各级农业生态资源保护部门普遍加强了与农业行政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加大了执法监管工作力度,对销售使用非标地膜的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不履行捡拾回收义务的新型经营主体等地膜主要使用者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增加生态环保意识,自觉发行法定义务。三是实施培训拉动。把地膜科学使用和回收作为高素质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培训范围,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受训学员生态环保意识,自觉选用加厚标准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
(3)发挥回收企业主体作用。引导我市农用薄膜回收企业积极参与农膜回收,发挥主体带动作用,以主要覆膜作物和集中覆膜区域为重点,合理布局、科学布设废旧农膜回收点,保障站点平稳运行,及时回收、存储和转运。探索以旧换新、经营主体上交等多种废旧农膜回收方式,构建废旧农膜多元回收机制。突出清理回收效果导向,鼓励机械回收、人工捡拾多措并举,努力做到应捡尽捡、应收尽收。对有利用价值的废旧农膜鼓励扩宽再利用渠道,实现废旧农膜再次利用;对不具有利用价值的,清理转运至生活垃圾站点作为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严防对农村生活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消除环境污染隐患。
(4)加强试验示范推广。加厚标准地膜、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是未来地膜应用的主导产品,是地膜使用革新的重点方向,已成为专家学者、社会各界、新型经营主体的普遍共识。推广这些产品,优化使用技术,是农业农村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工作内容,在今年春季生产期间,我市各级努力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千方百计搞试验、做示范、促推广。先后在岱岳区、肥城市、新泰市开展了花生、马铃薯等作物地膜试验,以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膜为示范产品,引导周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观摩学习,营造氛围,带动应用。
(五)加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
从头治理,减少农药包装废弃物产生量。结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实施农药减量控害行动。依托我市开展的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实施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治,集成推广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安全合理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降低菌源基数和虫口密度,加快农药减量。鼓励农药使用者使用便于回收的大容量包装物,鼓励农药生产企业使用水溶性或可资源化的包装材料,减少农药包装废弃物产生量。大力推动杀虫灯、诱虫板、性诱剂等植保绿色防控技术,通过选用抗(耐)病品种、合理轮作倒茬、高温闷棚灭菌防病、深耕深翻土壤、生物防治等技术。
(六)推进水产绿色养殖
全市现有各类水域面积约45万亩,宜渔水面39万亩,其中东平湖常年水面25万亩。主要养殖品种有鲤鱼、草鱼、鲢鳙鱼、乌鳢、河蟹、大青虾、泰山螭霖鱼、中华鳖等10余个品种,具有发展渔业生产的优越条件。
1、强力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按照泰安市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要求,遴选了汶河湾公司等骨干养殖企业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推广、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水产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等绿色养殖行动,示范带动效果明显。
2、改造提升渔业基础设施。在东平县、肥城市实施集中连片内陆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项目,改造面积1000余亩,进一步提升了我市渔业基础设施条件,为现代高效渔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持续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自2005年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以来,已连续向东平湖、泰山周边水库水源地、泰山螭霖鱼保护区等增殖放流点投放优质鱼、蟹苗种3.1亿尾(只)。东平湖湖区鱼类已恢复至46种,水生植物40余种,湖内渔业资源大大增加,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化肥使用不科学。化肥施用对农作物增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让部分农民患上“化肥依赖症”,还有依靠增加化肥施用量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惯性思维。有机肥施用,费时费工,原料来源较少。许多农民为了方便进城打工,对农作物施肥不科学的现象还存在,不仅浪费肥料,还将影响局部土壤环境。
2、农药使用不合理。低毒高效农药价格高,增加了农民种植成本,所以农民愿意购买价格低廉的农药,多次喷施,降低了农药利用率。农民购买的价格低廉的农药喷洒工具多数存在“跑冒滴漏”的现象,所以推广先进喷药器械,提高农药利用率势在必行。
3、地膜使用不规范。目前全市地膜普遍使用0.006毫米的地膜,回收难度大,回收企业积极性不高, 多数残留于耕层,造成污染。可降解地膜推广成本高,技术不成熟,难以推广,造成生产应用和环保矛盾突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科技下乡等手段,进一步宣传推进农业面源治理工作的重大意义、普及的相关知识、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搞好绿色控害、加厚地膜使用等新技术推广、进一步加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宣传力度。同时,呼吁各级各部门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着力做好农村环保工作,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2、建立完善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管体系,推进全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深入开展。积极协调、紧密配合,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管体系,努力推进全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深入开展。按照国家标准,逐步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及时掌握农业环境变化趋势,不断改善农业环境质量。
3、逐步加大对农村重点污染源治理的投入,带动全市生态农业发展。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绿色优质农产品开发、农业环保新技术推广等为突破口,扶持规模较大、标准化水平较高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各种渠道的拨款、贷款、投资、专项资金和社会其他资金用于农村重点污染源治理。
4、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引进。组织专业人员,加快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同时引进国内外成熟先进适用的生态农业技术,增强支持生态及高效农业发展的技术储备,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