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各功能区管委会:
目前小麦正处于拔节期,即将进入小麦生长的中后期,正是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逐步转化为以生殖生长为主,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各地要因地因苗施策,科学运筹肥水,精准防控病虫,科学应对灾害,切实抓好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力争今年小麦丰产丰收。
为扎实做好全市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工作,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多次实地考察基础上,研究制定了《2022年全市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附件:2022年全市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意见
泰安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3月29日
2022年全市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意见
目前,我市小麦处于拔节期,正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针对全市今年小麦苗情整体偏弱、长势不一、根相对较少的特点,中后期田间管理,以“防‘倒春寒’、防倒伏、防早衰、防干热风,抗灾夺丰收”为重点,因地因苗制宜,分类施策,科学肥水运筹,精准防控病虫害,切实抓好关键措施落实,实现增粒数,增粒重,确保夏粮丰产丰收。
一、因地因苗管理,科学肥水运筹
1.因地因苗分类管理。针对今年春季苗情长势不一,相对比较复杂,要做到因地因苗分类管理。对前期没有进行春季肥水管理的一、二类麦田,以及返青期追肥量不足的麦田,均应结合浇水及时追肥。对于地力水平一般、生长偏弱的麦田,在返青期追肥的基础上,应在拔节中期再结合浇水,酌情追肥;对地力水平较高、群体适宜麦田,可适当延迟,应在拔节中期追肥浇水;对地力水平较高、群体偏大旺长麦田,要坚持肥水后移,在拔节后期(倒二叶露尖)追肥浇水,以控旺促壮。一般亩追尿素10~15公斤。在追施氮肥的同时,可亩追钾肥5~10公斤,提高抗倒性。
2.酌情浇好开花灌浆水。小麦开花期至开花后10天左右,若墒情适宜,则不必浇水;若墒情不适宜的话,应适时浇水并应控制水量,不宜大水漫灌,以保证小麦籽粒正常灌浆,提高籽粒饱满度,增加粒重,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此期浇水应特别关注天气变化,不要在风雨天气前浇水,以防倒伏。
二、做好预测预报,精准防治病虫
1.防治条锈病。要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控策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0%时,要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可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80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50克,或30%醚菌酯悬浮剂50~70毫升,或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5~30毫升,对水均匀喷雾防治。
2.防治赤霉病。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不放松,小麦抽穗扬花期一旦遇连阴雨或连续结露、多雾天气,立即喷药预防;若气候条件特别适宜,隔5~7天再喷药1次。可亩用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15~25毫升,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毫升,或25%咪鲜胺乳油50~6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对水均匀喷雾防治。
3.防治白粉病。可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80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5~60克,或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40毫升,或250克/升丙环唑乳油35~40毫升,对水均匀喷雾防治。
4.防治麦蚜。可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40克,或25克/升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30毫升,或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2~3克,对水均匀喷雾防治。
5.防治麦蜘蛛。可亩用5%阿维菌素悬浮剂4~8毫升,或4%联苯菊酯微乳剂30~50毫升,对水均匀喷雾防治。
根据发生病虫情况,适时开展好“一喷三防”,综合防治病虫害。“一喷三防”喷洒时间最好在晴天无风上午9~11时或下午4时以后喷洒,每亩喷水量不得少于30公斤,喷洒均匀,尤其是要注意喷到下部叶片。小麦扬花期喷药时, 应避开授粉时间, 一般在上午10时以后进行喷洒。在喷施前应留意气象预报,避免在喷施后24小时内下雨,导致小麦“一喷三防”效果降低。高产麦田要力争喷施2~3遍,间隔时间7~10天。要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操作规程, 做好人员防护工作,防止农药中毒,并做好施药器械的清洁工作。
三、制定应对措施,做好防灾预案
1.防“倒春寒”。小麦拔节前后发生“倒春寒”冻害或冷害,将导致小麦结实粒数减少,影响产量。要密切关注天气,在降温前及时浇水,可以提高小麦植株下部气温,防御或减轻“倒春寒”冻害。若发生冻害,要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可及时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促进中、小蘖迅速生长和潜伏蘖早发快长,减轻亩穗数和穗粒数的下降幅度。
2.防后期倒伏。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麦田后期倒伏的预防工作。首先,要通过肥水调控防倒伏。群体较大麦田肥水管理时间要尽量后移,加快分蘖两极分化速度,通过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其次,要注意灌浆期浇水时间,建议在无风或微风时浇水,遇大风天气要停止浇水。对于一旦发生倒伏的麦田,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补救。一是不扶不绑,顺其自然。人工绑扶等辅助措施,会再次造成茎秆损伤或二次折断,减产幅度更大。小麦植株具有自动调节功能,倒伏发生3~5天后,叶片和穗轴会自然翘起。对于倒伏状况不太严重的麦田,可在雨后人工用竹杆轻轻抖落茎叶上的水珠,减轻压力助其抬头。二是喷药防病害。小麦倒伏后,为白粉病等喜湿性病菌繁殖侵染提供了理想场所,往往导致白粉病发生严重。对倒伏麦田要及早喷施三唑酮等杀菌剂,减轻倒伏病害次生危害。三是喷肥防早衰,减轻倒伏早衰次生危害。小麦倒伏后秸秆和根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秸秆输送功能和根系吸收功能都有所下降,要结合喷药混喷0.2~0.3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增强光合作用,提高粒重,减轻倒伏早衰次生危害。
3.防干热风。在小麦扬花灌浆过程中发生干热风,可使小麦失去水分平衡,严重影响各种生理功能,显著降低千粒重,导致小麦减产。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是小麦后期防病虫、防干热风,增加粒重、提高单产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措施。建议各地精细各项田间管理措施,健壮个体,提高抗性。孕穗期至灌浆期,结合“一喷三防”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1~2次,每次间隔7天~10天。同时,加强监测预报,在干热风来临前,及时叶面喷洒萘乙酸、磷酸二氢钾等溶液,可一定程度预防干热风,减轻灾害损失。
4.防早衰。小麦生长后期根系吸收能力减弱,随着气温的升高叶片也容易早衰,影响小麦灌浆和粒重增加。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1-2次,可弥补根系吸收养分的不足,增强小麦抗逆能力,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小麦生理活性,加快灌浆速度,促进小麦落黄好,成熟早,并可预防和减轻干热风和青枯危害,增加穗粒数,稳定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和改进品质。一般用量为每次每亩200克,对水40~50公斤叶面喷施;对脱肥发黄麦田以及受雹灾麦田可配施适量尿素混合喷施,每亩用尿素1公斤和磷酸二氢钾100克,对水40~50公斤叶面喷施。
四、及时去杂,确保商品麦质量
在小麦收获前,要及时严格地拔除杂株,提高小麦整齐度、纯度和商品麦质量,以提高小麦商品率和种植效益。
五、适时收获,收后晾晒
小麦蜡熟末期是收获的最佳时期,此时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千粒重最高,应及时收获。蜡熟末期的长相为植株茎秆全部黄色,叶片枯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内部呈蜡质状,含水率30%左右,颜色接近本品种固有光泽,能被指甲切断。收获后要及时晾晒,防止遇雨和潮湿霉烂,并在入库前做好粮食精选,保证小麦商品粮的纯度和质量。优质专用小麦还应注意收获时要单收单脱,单独晾晒,单贮单运,防止混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