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发展产业,筑牢品牌发展基础。依托我市乡村优势资源,深入实施名茶、名果、名菜、名粮、名药“五名”工程,百合、中药材、菊花、樱桃、山楂“五朵金花”竞相斗颜,开发推广百合、甘薯、黄瓜三大优势种业,按照发挥优势、合理布局、相对集中、一乡一品的要求,大力加强专业村、专业乡建设,在膨胀农产品规模、提高农产品品质、开发农产品品牌上下功夫。建立林果、蔬菜、特色种植等6个发展协会,发展千亩以上特色农产品片区56个,建成茶叶、百合、山楂等一批特色小镇,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村)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为打响新泰市农产品名牌,筑牢了品牌发展基础。
二是依托科技,保障品牌技术支撑。抓好科技服务,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合理流动,优化组合,扶持发展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和民营科技企业,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为品牌农业开发提供科技服务。抓好技术培训,积极引导农技推广组织和人员立足于农业的大范畴开展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农广校等阵地,对农民及经营者进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优良品种、节本增效、农产品保鲜和精深加工等技术培训,让科技的触角伸展到品牌农业的各个环节。抓好科技成果的引进与应用,围绕品牌农业的发展,与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协作,与山农大进行的“产、学、研教学实验基地”合作,既培养了新型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又扩大了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渠道,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抓好科技示范,鼓励创办农业示范园,把示范园建设成为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试验田”,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站”,依靠科技示范园的典型示范作用,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步伐。
三是扶持龙头,培育品牌创建主体。抓好龙头企业“新雁阵”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四级”培育,落实《新泰市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若干措施》,按照“扶优、扶强、扶大”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扩大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规模和种类,争创农业名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7家,建成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36个。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和家庭农场培育,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作为发展品牌农业的重要载体,通过各种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带动农户、对接企业、链接市场,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2525家,家庭农场2911家。
四是加大推介,助力品牌抢占市场。举办本地展会,通过举办农民丰收节农产品展、新泰樱桃节、山楂节、百合艺术节、葡萄节农产品展等本地展会,以网红直播带货、产品展示、现场品尝、现场销售、发放产品介绍等方式宣传我市特色农产品。组团外出参展,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亚博会、杭州茶博会、上海亚果会、省品牌推介会等全国性展会。展会期间,通过展板版面、实物产品展示、人员讲解、贸易洽谈、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推介我市农业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知名农产品品牌和特色优质农产品,搞好贸易对接洽谈,助力品牌抢占市场。
五是开展认证,推进品牌提档升级。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目前,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135个、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9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认证产品8个。打造新泰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新泰特色甜红子山楂具有“小一号、红两度、甜三分”的专属品质,市场独一无二,区域形象独具,打造了“新泰甜山楂 甘为天下鲜”区域公用品牌;新泰市放城镇农业产业资源丰富且极具特色,联合中农农业研究院,成功打造首个镇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守味放城”。积极申报省市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通过积极培育和精心打造,我市现有山东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8个,泰安市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个,泰安市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20个。
六是创新思维,推动品牌战略实施。品牌发展遵循三个原则,根据城区、矿区、平原、丘陵、山区、库区等特点,指导各乡镇街道立足实际,充分尊重并保护农民意愿,确立主导产业,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并着力在全市建立农产品市、镇、村三级信息网络,遵循“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自主权”三大原则,打响新泰农产品品牌,开拓新泰农产品市场。品牌发展把握三个关键,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搞好全市品牌农业发展规划,引导各乡镇街道立足实际制定各自实施规划,对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加工流通企业建设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引导品牌农业有序发展;制定出台土地使用政策、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等,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农产品品牌发展积极性;通过各种手段,抓好对农产品品牌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通过把握“搞好规划”、“制定政策”、“抓好服务”三大关键,为新泰市农产品品牌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