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春天,一场由非典型肺炎引起的严重疫情,突然袭来。
2月中下旬,非典疫情在广东局部地区流行,4月中下旬波及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4月上旬,胡锦涛来到非典重灾区广东考察灾情,研究对策。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紧急动员,坚持群防群控,携手共克时艰,有效控制了非典疫情。6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我国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
非典的发生和蔓延,暴露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历史地摆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2003年8月底9月初,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时提出“科学发展观”概念,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此,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已经初步形成。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作了全面阐述。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增加了“社会建设”这一重要方面,从而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这次全会还提出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指导经济发展的方针,从持续使用多年的“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虽只是“好”与“快”顺序的调整,却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明确规定: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当代世界发展大势、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