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0月30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许多消失已久的作家、艺术家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邓小平在大会祝辞中多次强调文艺的重要性,他说:“文艺发展的天地十分广阔,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替代的重要责任。”
此时,邓小平为什么会着重强调文艺工作和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呢?
随着文化领域的拨乱反正,压抑已久的文艺创作很快迸发出勃勃生机。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明确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取代“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从此,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和“二为”方向一起,成为党在社会主义新时代领导文艺工作的基本遵循。文学艺术引领着时代风尚,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精神风向标。
1981年11月16日,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在东京举行,中国女排以亚洲冠军的身份参加角逐。经过了七轮28场激烈的争夺,中国队以七战全胜的成绩首次夺得世界杯赛冠军。
消息传回国内,中国一片沸腾!受“女排精神”鼓舞,北大学子率先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
也是在女排第一次夺冠的这一年,一个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83年3月,中央成立了“五讲四美三热爱”委员会,各省、市、自治区随后也成立相应机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涌现出了一批时代楷模。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蒋筑英,在追光路上积极探索,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成为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航天工业部771所的罗健夫,淡泊名利、勇于攻关,为我国航天工业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式的保尔”;武汉空军部队的朱伯儒,与群众同忧乐、共甘苦,为群众服务,像一团炭火燃烧自己,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福建省东山县县委书记谷文昌,以“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精神,率领东山人民苦战十几载,终于在沿海建成了一道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些动人的事迹,为全国人民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风风雨雨清楚地表明,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穷同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
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研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决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强调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这是党的第一个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指导方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它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思想保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