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900004341515Y/2021-0023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泰安市农业农村局 | 组配分类 | 乡村振兴 |
202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泰安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推进、持续突破。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健全体制机制,打造振兴新引擎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乡村振兴局,出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等18个政策文件,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乡村振兴示范区观摩会议、战略考核动员会议、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进会议等30余次;贯彻“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各级党政一把手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定期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乡村振兴工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突出示范引领。坚持“示范带动、全域培植、融合并进”理念,市财政奖补1亿元,高质量打造14个市级示范区。目前,全市共有市级示范区35个,面积110.4万亩,惠及330个村、49.2万人。5—6年内,每个乡镇均可建有1个市级示范区。岱岳区九女峰示范区引进工商资本20多家,年接待游客25万余人次,创造旅游收入2000万元,被评为省级示范区、省乡村旅游提档升级重点集群片区。
三是夯实要素保障。整合涉农资金35亿元,“财政惠农信贷通”试点发放贷款6亿元,为7207家农业经营主体和239户农户提供信贷担保41.02亿元。建立用地报件并联会审制度,报批乡村振兴用地710.97亩,新增建设用地648.11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3万亩,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201万亩、占比49%。
二、提升质量档次,增创产业新优势
一是壮大特色产业。粮食种植面积560.59万亩,增加2.97万亩;粮食总产量262.67万吨,增加5.6万吨。全省春季农业生产暨种子和耕地工作现场会议在我市召开。培植肥城桃、泰山茶等10个产值过1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泰山板栗种植区、东平湖鲤鱼养殖区被认定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扩大“泰山黄精、四叶参、何首乌、紫草”种植面积,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区域性中药材交易市场加快形成。
二是深化三产融合。创新“农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由“卖原料”向“卖产品”“卖风景”转变。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5个、市级52个。培育休闲农业典型,东平县、岱岳区和宁阳县葛石镇、岱岳区道朗镇里峪村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
三是推进品牌强农。开展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双牌”同创,市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122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8个。“肥城桃”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泰山茶”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价值37.52亿元;泰山板栗品牌影响力增强,连片种植17万亩,年产3万余吨,收入3亿多元,泰安成为全国板栗最集中的产区。
四是培强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221家,营业收入341.9亿元,同比增长24.8%。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4个、49个、526个。发展合作社10706家(其中国家级28家、省级181家)、家庭农场6704家(其中省级48家)、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6198个。新泰、肥城2个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有序推进。
三、实施文化铸魂,引领文明新风尚
一是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投资1000余万元送戏下乡6446场,惠及3552个村、160万人次。组建庄户剧团,成立基层文艺团体230多家、广场舞队3500余支,文化志愿者、文化能人达8万余名。利用“农家书屋”阵地,开展全民阅读,“书香泰安”建设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同。
二是开展城乡文明结对共建行动。70余个省市级文明单位与农村结成城乡文明共建对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双促共进,《支部生活》《大众日报》头版宣传我市做法。岱岳区作为全省5个单位之一,在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推进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宁阳县青川围子村入选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
三是开展移风易俗巩固提升行动。实施“摒弃婚丧陋习、深化移风易俗”行动,我市9个案例入选省级“百佳红白理事会典型案例”。建成300处节地生态公益性安葬设施,全省公益性公墓安葬设施建设管理使用培训会在我市召开,肥城“3410模式”在全省推广。
四、建设宜居乡村,描绘生态新图景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有效推进,农村改厕后续管护基本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村庄覆盖率达100%;农村清洁取暖完成20.1285万户;259个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78个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工程;完成13处黑臭水体治理;2700多个村基本实现农村道路“户户通”;新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5个、总数达712个;建成“美丽庭院”11万余户,建成率25.5%,村村建有“美丽庭院”;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47个城镇开发边界外未建成社区已建成12个,明年完成剩余35个。
五、加强党建统领,激发组织新动能
一是筑牢基层战斗堡垒。3551个村、205个社区全部完成“两委”换届,副省长孙继业同志给予批示肯定。组织“头雁领航乡村振兴”培训,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轮训一遍。市县选派第一书记897名,实施255个村党组织整顿提升行动,新建30个农村区域化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全省首家数字党建中心。建设泰安乡村振兴学院,作为全省村党组织书记片区培训阵地,培训2500余人。
二是建强农村人才队伍。实施“优才回引”计划,安置乡镇工作人员58名。设置203个乡镇事业单位招聘计划、8个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定向岗位。实施“三支一扶”计划,169人投身乡村振兴。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33726人、高素质农民1708人、乡村专业技术人员8785人、基层农技人员466人。
三是发展村集体经济。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村庄数达到2654个、占74.74%,村均增收3.4万元、户均增收0.75万元。深化“百企联百村”行动,324家企业和358个村结对,实施产业项目280个,村均增收18.24万元。
四是推动农村改革。3724个村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认成员423万人,量化资产117亿元。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换届,村党组织书记担任理事长的村3499个。东平县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我市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全市建房需求村257个、3264户,拟用宅基地27.8万平米。
六、持续加压奋进,取得脱贫新成效
一是抓平稳过渡。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政策不断档。发放国家助学金、奖学金1400.3万元,受助学生20448人。投入3116万元为脱贫享受政策人口购买特惠保险,支付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23789万元、大病保险2806万元、医疗救助5233万元。107户脱贫享受政策户纳入省危房改造计划。实施100个村供水提质工程。低保、特困供养补贴分别提高到7116元、10032元。
二是抓资金项目。落实衔接补助资金34486万元,实施项目260个。分配往年产业项目收益21989.58万元。聚焦黄河滩区迁建、移民避险解困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完善后续帮扶,实行社区、园区“两区共建”,实现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三是抓动态监测。完善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信访舆情处置等方式,认定监测帮扶对象428户、1242人,其中26%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虽然泰安在乡村振兴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农村产业实力不够强、农业比较效益不够高、农民增收办法不够多等问题。下一步,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泰安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