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市建设农光互补示范基地 创新光伏农业产业脱贫带贫新模式

2020-07-16 泰安市扶贫办 浏览量:

近年来,新泰市依托20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示范基地,让贫困户在融入光伏农业产业链中增收脱贫,实现了项目发展与群众增收的“双赢”。去年9月份建成并网发电的一期50万千瓦的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技术基地项目,覆盖周边3个乡镇49个村、贫困户836户1600人;四期工程全部建成后,将有5580名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受益。

一、依托现代农业创收脱贫。新泰光伏示范基地的特点就是先农后光、光农互补共生。依托光伏基地,目前已建设高效农业大棚9620座,同步规划实施了3万多亩绿色农产品供给基地项目,进行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务工及企业协助创收等方式,带动了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一是土地流转保收。包括贫困户在内的9188户农民每年可直接获得亩均1000元左右的土地租赁收益,而且根据合同约定,流转价格5年一签,从根本上保证了贫困户土地收益稳赚不赔。二是就近务工增收。光伏设施建设、蔬菜大棚运营等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其中一期项目就带动1.5万农民实现就地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很多以前在家“看孙子、熬日子”的空巢老人,一跃成为“领租金、挣薪金”的产业工人。该项目已优先吸收周边有劳动能力的110户192名贫困人员务工。同时,园区设置卫生保洁、治安巡逻等公益岗位,提供给失去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人均年收入4500元以上。三是企业协助创收。光伏大棚优先租赁给贫困户,并由相关公司全程提供技术支持,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回收,收益按五五分红,解决了贫困户缺资金、无技术及市场波动风险等问题,群众年可收入15000元左右,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

二、依托社区建设搬迁脱贫。新泰曾是全国60个采煤重点县之一,过去长期煤炭开采形成了129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造成了土地塌陷、房屋斑裂等问题。按照“产业进园区、村民进社区、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思路,新泰市坚持把光伏基地建设与压煤村庄搬迁、小城镇建设、搬迁扶贫通盘考虑、一体推进,引导村民向镇区、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建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新城镇。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已整体搬迁光伏项目区内村庄16个,8940户群众搬进了舒适的楼房。如翟镇金岭湖社区规划总户数6205户19054人,吸纳大港、小湖等共11个村的村民集中居住,其中有贫困户169户335人。目前已完成6个村1.3万人的整体搬迁入驻,79户贫困户几乎不花钱就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实现了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按照新型城镇的标准规划水、电、路、医院、学校、商业等配套设施,实现了农村变城镇、村民变市民的转变。农光互补这一朝阳产业的嫁接植入,推动驻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以翟镇大港村和小湖村为例,2个村整体搬迁进设施齐全配套的金岭湖社区,社区建设了“便民服务中心”,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信息、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技术培训等“一站式”服务。各村成立了社区物业管理部,设置公益岗位,吸纳44名贫困人口为环境卫生保洁员、23名贫困人口为治安巡逻员,每人年收入4000元以上。依托社区建设搬迁,做到了“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置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真正实现了脱贫、增收、致富的目标。        

三、依托村集体增收带动脱贫。光伏基地涉及的49个驻地村集体,紧紧抓住项目建设机遇,采取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土地流转、提供配套服务等方式,多渠道增加集体收入。村集体增收了,为群众办事、改善村基础设施的能力增强了、底气更足了,为更好的帮助贫困户脱贫提供了物质保障。一是整理土地生财。通过整理荒滩边角地,在确保村民确权土地收益一分不少的前提下,各村集体每年可获得几十万到百多万不等的流转租金,翟镇小湖村、泉沟镇河山子村、西张庄镇西白沙村,每年土地租赁收益分别达到30万元、31万元、21万元,夯实了村级扶贫济困的基础,这3个村的贫困户2017年底全部实现脱贫。二是深度融入掘金。各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抢抓项目建设机遇,牵头成立合作社,组建运输车队,建设农贸市场,注册劳动服务公司,由点及面嵌入了农光互补产业链条中。西张庄镇13个光伏占地村都成立了蔬菜合作社和劳动服务公司,仅劳动服务公司每年就可为村集体带来数万元的收入,带动536名贫困群众增收。三是强化育人快富。将培强村“两委”带头人作为强村富民的根本,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讲”的方式,先后组织到寿光学习蔬菜种植经验,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农光互补项目建设培训班,有效增强了各村“两委”带头人借势快发展、大发展和拔穷根的素质能力。

四、依托分布式光伏发电直接脱贫。在抓好农光互补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立足各村实际,整合各级扶贫资金,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利用村集体和贫困户屋顶、院落,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发电收益归贫困村或贫困户所有。目前,已有龙廷、刘杜等乡镇建成78处分布式光伏电站,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双增收”。一是村集体场所建设光伏扶贫项目。村委屋顶院落等场所具有开阔日照时间长、便于管理等优势,大部分村利用这一优势在村委屋顶院落建设光伏项目,项目收益后以分红的形式发放到贫困户手中。以龙廷镇为例,2016年、2017年两年,该镇利用扶贫资金在7个省级贫困村和2个泰安市级贫困村的村委屋顶院落建设16个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直接带动325户589名贫困人口脱贫。二是利用山岭地建设光伏扶贫项目。有条件的乡镇利用山岭薄地、裸露荒岩,建起光伏电站,推动低效资源实现高效增收。目前,已有石莱中穆新能源公司等8个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带动周边808户1563名贫困群众增收。三是利用贫困户屋顶院落建设光伏扶贫项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选取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屋顶院落,建设光伏项目,让贫困户通过赚取场所租赁费和电价分红增收脱贫。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