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发挥农业大省优势,开拓乡村振兴新途径

2018-01-30 项目部 浏览量:

  时代的列车滚滚向前,又一次将“要建设什么样的乡村”这一历史性课题摆在我们面前。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擘画了乡村发展的美好未来,将农业农村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挥山东农业大省优势,开拓乡村振兴新途径,促进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代表委员们认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来创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齐鲁大地开花结果。
  正视矛盾,提高站位——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村的生动实践。落实这一战略,要按照十九大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中央强调的是优先发展,而不是同步发展。表述的微妙差别,体现的是深层次的重大变化,乡村振兴可以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委员对此解释道。
  当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农民是最值得关怀的最大群体的现实没有变,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没有变。这都要求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庆云县中丁村党支部书记丁国明代表,从一个西部地区纯种粮村的角度,诠释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我们村800多口人,常年在家的仅有400多口人,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以带孩子的妇女和老人居多,农村发展的活力不足。村里的基础设施相对于城市来说,不管是从投入还是建设标准来看,都远远落后于城市,虽然正在逐步完善,但是离建成美丽乡村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同时,相对于物质生活的提升,村民的精神文明素养还不够。”
  临朐县五井镇花园河村党支部书记许丰武代表,则从一个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村的角度,谈了重视农业的急迫性:“我们村大部分年轻人去了附近的铝合金厂和蓝帆厂打工,每个月都有四五千块钱的收入。现在在家种地的主要是老人、妇女,他们本身文化水平就不高,又各家种各家的地——虽然村里也成立了土地专业合作社,但入社的农户很少。这造成农业效益非常低,这两年村集体每年收入也就几万块钱。”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里面最大的弱项就在农村。”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时培伟代表认为,“从外部看,城乡二元体制机制还没有真正打破,城乡之间的要素不平等交换依然存在。从内部看,农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从深层次分析,农村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这都要求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山东以1%的水资源、5.6%的耕地资源,生产了全国7.6%的粮食、15.6%的蔬菜。农业是山东的优势产业。潍坊市市长李宽端代表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中,山东有条件也应该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创造山东经验。”
  质量兴农,效益优先——
  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蜕变
  产业兴,百业兴。产业兴旺位于乡村振兴的首位。推动农业产业兴旺,就要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蜕变。
  质量兴农,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关键。寿光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刘春香委员是大棚专家,“钻”过几千个大棚。她不止一次向记者提到,农业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看似艰辛,实则有章可循。以黄瓜为例,老百姓称黄瓜为“不干活不生病”:营养生长过程中病害较少,营养开始提供果实时病害容易趁虚而入。把病害扼杀在萌芽时期,要比发病后再去医治效果要好很多。
  “农业提高科技含量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做法之一,就是提前预防,综合防治,实现‘长得越好越没有病害,越没有病害效益就越好,效益越好的同时还越安全’的良性循环。而且根据我们的测算,提前使用少量药物,反而对土壤营养的补充有促进作用。”刘春香说。
  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将一二三产融合起来,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位于滨州市滨城区的中裕集团,集优质小麦良种繁育、收购、加工配送、废弃物综合利用于一体,打造了一条目前国内最长、最完整的优质小麦循环经济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中,一颗麦粒的价值被数倍放大,仅去年便带动农民增收5.1亿元。
  滨城区区长张瑞杰代表介绍,滨城区积极引导中裕集团、国昌集团等龙头企业参与建设“粮林果蔬”四个万亩示范片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让沿黄河一带成为市民休闲采摘的首选之地,成为带动全区农业转调的火车头。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是质量兴农的源动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则是农村各项改革的“牛鼻子”。省农业厅厅长王金宝代表说:“去年我省出台相关文件,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两项改革。今年要积极争取国家整省试点,将改革范围扩大到所有涉农乡镇(街道)。”
  产业兴旺、质量兴农,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撑。而农村金融服务一直是世界性难题,风险大导致贷款难,成本高导致服务难,两难之下,金融的活水不往农村走。
  农村金融机构要在这方面做出示范。在昌乐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连东委员看来,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要真正成为农民身边的银行。他说,以30万元以下农业生产消费贷款为主体之一,昌乐农商银行在全国首创“快贷”模式,“我们通过微信完成相关手续,符合条件的农户都可以线上申请贷款。以前一周才能申请成功的涉农贷款,现在仅需15分钟就完成。而且因为有相关线上把关,放贷也更安全。”
  先有人气,才有生机——
  乡村舞台呼唤人才下沉
  乡村有没有人气,能不能留住人才,是乡村是否振兴的一个重要标志。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在农业为主而又缺乏规模化农场、现代化合作社的鲁中山区,留在乡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几乎都在40岁以上,其他地区则在50岁以上。”山东华联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董方军委员发现,造成年轻人“弃农”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农业劳动强度高、劳动效益低。然而有本事、高素质年轻人的离开,进一步造成农业效率不能提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在禹城市法博士蚯蚓科技特色小镇的蔬菜大棚里,蚯蚓粪被用来种植绿色有机蔬菜,效益是普通种植蔬菜大棚的2到3倍。去年,南京大学博士法月萍在禹城建成2个养殖车间,购置了1万个养殖箱,槽式养殖面积达800平方米。从公司注册,到工厂化加工,再到实验室建成,只用了8个月时间。
  禹城市市长滕海强代表说:“之所以高端团队纷至沓来,是因为我们坚持以创新创业双轮驱动为抓手,专门成立科技人才指挥部,加速推动科技人才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对此,徐剑波委员指出,紧迫的不仅仅是缺人才,更为紧迫的现状是劳动力缺口也开始显现。
  “农村要留住人才,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有相关的产业基础,有良好的创业环境。”山东绿鑫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臧永芝委员说,“我们从农业院校挑选了7个大学生来企业实习,今年有位青岛大学的毕业生很有干劲,提出了不少三产融合方面的思路。我们以企业为担保,帮他从银行贷款30万元做项目,现在他已成为公司第三产业板块的股东。他在我们企业留下了。”臧永芝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农村生源的涉农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愿意返乡创业。但他们遭到家长的普遍反对,原因只有一个:读书这么多年,为什么要回农村?“让他们冲破家长阻力返乡创业最大的动力,就是良好的事业愿景。”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已谋划好三步走战略,省委已作出明确部署。我们相信,只要发挥好农业大省优势,拼搏进取,开拓创新,在“三农”工作上不断为全国创造经验的山东,一定能开拓乡村振兴新途径,为全国作出新贡献!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