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北上高实践”

2025-04-17 网站管理 浏览量:

春日的泰山脚下,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上高街道北上高村展现出别样的新貌。整齐划一的居民楼间,智能充电车棚、高层电梯可视梯控等现代化设施错落有致、相映成趣,鳞次栉比的商业街区车水马龙。

从负债270万元的“三乱村”到集体资产超10亿元的“省级文明村”,20年间,以村党支部书记吴长青为代表的党员干部带领村民们,从“约法三章”立规矩到“党员联户”促改造,从“板房办公”表决心到“村企共建”谋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文化铸魂、治理有效”的发展之路,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

“破旧老村”的华丽转身

2005年,面对村集体负债270万元、连续三年未选出当家人的困局,退伍军人吴长青主动请缨“我是党员,就要为乡亲们干点事!”当时的北上高村,是远近闻名的“三乱村”——资产乱、管理乱、人心乱。他上任后,从整顿水电欠费、规范利益分配入手,凝聚党员群众共识,以“约法三章”立规矩:村“两委”成员及亲属不插手工程、不干预资产处置、不建违章建筑。

旧村改造是蝶变的关键一役。面对拆迁难题,吴长青带领党员连续三天驻守现场化解矛盾;为争取群众支持,两个月召开24次党员大会,安置方案修改16稿。为争取群众支持,全体党员走访收集86条意见,最终3000套回迁房实现“零上访”分配,最好的楼层留给村民,村集体仅保留一二楼和顶楼用于租赁。

乘着城市更新东风,吴长青带领村民让回迁楼规划后退15米,为城市主干道让路。“大河有水小河满”的发展理念,换来7条城市干道穿村而过,近10万平方米集体资产变身“聚宝盆”。

“先引凤再筑巢”的招商理念,让北上高村实现从“栽梧桐”到“选凤凰”的跨越。2019年,村集体与浙江宝盛集团合作建设宝盛道谷酒店,采取“村企共建”模式,村集体年增收400万元。2023年酒店开业当年营收突破4000万元,带动136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如今,禧悦酒店、海棠餐厅等20余家知名企业纷至沓来,形成“餐饮+住宿+文旅”产业矩阵,年集体收入突破2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实现了从“破旧老村”到“省级文明村”的华丽转身。   “板房书记”的十二载坚守

在北上高村新社区里,有两排低矮的板房,这里曾是村“两委”的办公室。2009年,旧村改造开始后,村“两委”搬到了这里办公。吴长青在党员大会上郑重承诺:“只要有一户老百姓没住上新楼,我们就不会离开这个板房!”     

这一承诺,吴长青和村“两委”成员坚守了12年。板房冬冷夏热,雨天漏水、夏天闷蒸,但吴长青和班子成员始终坚守。其间,一位村民因老伴病重无处安置,吴长青主动提出腾出自家新房,最终协调临时板房解其燃眉;拆迁征地时,面对村民对未收麦田的不舍,他冒雨在地头倾听诉求,以真诚换理解。12年间,村“两委”在板房里签下30多亿元的发展项目,却无一人染指分毫利益。

直至2021年,最后一户村民搬入新居,吴长青才带着班子迁入新党群服务中心。“板房书记”的称号,成为党员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生动注脚。

“幸福家园”的温情底色

“党员干部有正气,群众才能服你!”吴长青的“胆小”与“胆大”同样出名:亲戚求包工程被拒,落得“六亲不认”的名声;但为重病村民担保借款,他敢拍胸脯:“还不上我来还!”   村集体富起来后,吴长青和村“两委”成员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村里先后投资1200万元,对北上高小学、幼儿园、卫生所进行改造提升。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村党支部领办了红色物业,深入开展“物业融网・红暖万家”工程,推动红色物业和红色网格一体运行,提升了治理服务效能。

在村史馆的最显眼处,陈列着一面有点陈旧的党旗。这是1971年北上高村党支部成立时由老党员们亲手缝制的。虽然村委办公地点历经6次搬迁,但这面党旗一直被珍存着。“老辈人留下的不仅是旗帜,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吴长青说。如今,村集体每年拿出300万元用于村民福利,从养老金补贴到大学生奖励,从免费体检到节日慰问,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保障体系。

漫步北上高村,既有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群,又保留着“乡愁”主题展馆等文化地标。“我们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村党支部创新“党建+文化”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连续18年举办“好媳妇”“文明家庭”评选。

在“板房精神”激励下,北上高村青年突击队活跃在志愿服务一线。党员带头成立“和事佬”调解队,累计化解矛盾纠纷300余起。村民自发组建的秧歌队、广场舞队,成为社区文化新名片。2024年,全村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突破5万人次,“北上高经验”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学习样本。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