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初步分析预测,2025年春季全市小麦病虫害将总体中等发生,尤其是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茎基腐病等重发风险突出。为有效控制病虫害,助力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保障粮食丰产丰收,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策略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抓住重大病虫、重点县区、关键时期,扎实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适时组织开展应急防控,强化科学用药、减量用药、绿色防控,提高防控效果,实现小麦病虫害防控目标,保障小麦生产和质量安全。
二、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茎基腐病、麦蚜等重大病虫,兼顾纹枯病、白粉病、叶锈病、麦蜘蛛等常发病虫;实现防治处置率达95%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5%以上,综合防治效果达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绿色防控示范基地、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实现统防统治全覆盖。
三、防控对象
以小麦条锈病、茎基腐病、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蚜虫、麦蜘蛛等病虫害为主要防控对象,兼顾根腐病、叶锈病、地下害虫、麦田杂草等。
四、防控技术措施
在准确调查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期的主要防控对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一)返青拔节期
以防治茎基腐病、纹枯病,预防条锈病为重点,挑治麦蚜、麦蜘蛛、地下害虫等,同时做好麦田化学除草。
1.病虫害防控
重点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等根茎部病害,密切关注麦蜘蛛、麦蚜、地下害虫等,做好条锈病等流行性、暴发性病虫害的早期预防。
对于茎基腐病、纹枯病发生较早以及往年发生较重的县区,应提早做好防控。尤其对于茎基腐病,此时是药剂防治的最后一道关口,应重点防治。当茎基腐病病株率达5%时,可选用已登记的防治药剂丙硫菌唑·戊唑醇以及推荐的丙硫菌唑、丙硫唑、丙环唑、吡唑醚菌酯、叶菌唑、氰烯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氯氟醚菌唑等在小麦上登记的单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防治。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可选用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井冈霉素、多抗霉素、井冈·蜡芽菌等药剂进行防治。对于茎基腐病、纹枯病等茎基部病害的防治,最好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或背负式喷雾器,要注意加大用水量,并调低喷头高度和方向,重点喷施小麦茎基部,以确保防治效果。
对于麦蜘蛛,当平均33厘米行长有螨量达200头或每株有螨6头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中耕除草、合理肥水等农业措施,降低田间虫量。对于麦蚜,当百株蚜量达到500头时,应及时开展防治,可用药剂有啶虫脒、抗蚜威、高效氯氰菊酯、苦参碱等。返青后地下害虫出现连片危害且死苗率达10%时,可用辛硫磷、毒死蜱等配成毒土撒施。
对于条锈病,提前做好应急防控准备,重点进行早期预防,坚持“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的防控策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发现一片、防治全田”的防控措施,注意防控早发麦田,一旦发现,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条锈病平均病叶率达0.5~1%时,应及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丙硫菌唑·戊唑醇等。
当多种病虫混合发生时,分别选用对路药剂科学混配进行防治,以提高防控效率。在防控病虫的同时,可结合苗情,添加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二氢卟吩铁、噻苯隆、免疫激活蛋白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免疫诱抗剂,提高小麦抗病虫和抵御倒春寒等能力。
2.化学除草
返青期也是化学除草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冬前未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但注意化学除草应在拔节前完成,避免拔节后施药易产生药害。
根据田间杂草发生种类及发生情况,科学选用除草剂,适时开展化学除草。防除播娘蒿、荠菜、猪殃殃等阔叶杂草,可选用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二甲四氯钠、唑草酮、氟氯吡啶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除节节麦可选用甲基二磺隆及其复配制剂,防除雀麦可选用啶磺草胺、氟唑磺隆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除多花黑麦草、野燕麦等可选用炔草酯、唑啉草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
早春气温波动大,化学除草还应注意避开“倒春寒”天气,选择晴朗无风且最低气温不低于4℃时进行,以上午9点至下午4点之间施药为宜,且施药前后2天日最低气温不低于0℃。
(二)抽穗扬花期
以预防赤霉病为主,兼顾锈病、白粉病、麦蜘蛛、吸浆虫等。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种类和程度,开展达标防治。
小麦抽穗至扬花期是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若遇阴雨、结露、大雾天气且持续3天以上,或10天内有5天以上阴雨天气时,应及时全面开展喷药预防,可选用药剂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叶菌唑、丙唑·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等,要用足药量。施药后6小时遇雨,雨后应及时补喷;若气候条件特别适宜,应间隔5~7天再轮换用药防治1次,以确保防治效果。
对于小麦白粉病、叶锈病,可以结合防治条锈病、赤霉病等进行兼治。当田间白粉病病叶率达10%或条锈病病叶率0.5~1%时,可选用环丙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等三唑类药剂及时防治,严重发生田块,应间隔7~10天再轮换用药防治1次。
对于麦蜘蛛,平均33厘米行长有螨量200头或每株有螨6头时,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防治。对于吸浆虫,重点做好成虫防治,在小麦抽穗初期,每10复网次有10头以上成虫,或者在一行麦垄间能看到2~3头成虫时,及时选用阿维·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等药剂防治,并可兼治麦蚜等害虫。此时用药,应注意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尽量使用选择性或高效低毒、对天敌杀伤力小的农药品种与剂型,掌握好防治适期,改进施药方法,调整施药时期,减轻对天敌的不利影响,发挥其自然控制作用。
(三)灌浆期
重点防治小麦穗蚜,提倡综合用药,实现一喷多效。
当田间发生单一病虫危害时,进行针对性防治。当田间百穗蚜量达到800头以上、天敌与麦蚜比例小于1∶150时,可用选择性杀虫剂如抗蚜威、吡蚜酮、啶虫脒等喷雾防治,或用苦参碱、绿僵菌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有条件的县区,提倡释放蚜茧蜂等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
当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危害时,实施“一喷三防”。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咪鲜胺、丙唑·戊唑醇等杀菌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抗蚜威等杀虫剂,以及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二氢卟吩铁等植物免疫诱抗剂或生长调节剂,并结合小麦长势,合理使用叶面肥等,混合喷施,一喷多防。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一般在收获前15天停止使用农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