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900004341515Y/2023-0001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泰安市农业农村局 | 组配分类 | 年度计划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明确了新时代新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2023年,市农业农村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定领导下,抗牢责任、扎实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学习和贯彻中央及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殷殷嘱托,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全力抓好农业农村工作,做好以下五大工程。
一、夯实稳产保供工程。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制定下发粮食、大豆生产计划目标,抓好春耕备耕生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及时足额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确保粮食产量、播种面积稳定在557万亩、250万吨;深入贯彻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围绕种业“保、育、测、繁、推”等关键环节,聚焦资源保护、创新攻关、企业扶优、服务提升和市场净化五大行动;做好小麦、玉米新品种遴选试验和种质资源普查的完善补充。持续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行动,加大水产原良种场管理,提高水产原良种覆盖率。
二、推动三产融合工程。一是扎实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努力争取农业部和省厅领导对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大力支持,做好项目争取工作,计划2023新增5个以上市级产业园,1个省级产业园;积极争取省级农业强县、绿色发展先行县、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项目落户泰安。二是完善和提升产业链条,多措并举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上规纳统”,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抓好龙头企业认定,计划新增农业龙头企业20家;同时做好龙头企业监测,优胜劣汰、去伪存真,确保名副其实。现代食品产业链专班,突出抓好产业链企业培育,加快企业“小升规”,重点打造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点推动泰山啤酒企业上市培育;用足用好产业链靶向政策,建设形成“一县一园区、一园区一特色”的现代食品产业格局,打造产业聚集亮点。三是全力培植特色产业发展,发挥地方优势,争取财政资金支持,聚集企业、社会、政府要素资源,以提升质量、优化结构为目标,进一步推动泰山茶、设施蔬菜、高端畜牧业向园区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四是继续深化农产品品牌培育,积极推进“泰安农品·泰好吃”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做好农产品品牌培育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申报工作;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做好泰山茶、肥城桃、泰山板栗发展的大文章,打造独具泰山特色的高品质、好口碑的农产品“金字招牌”。
三、深化农村改革工程。坚持政策集成、机制创新,继续支持农村综合改革发展。一是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完善农民合作社章程制度,健全组织机构,深入推进国家、省、市、县级示范社四级联创,总结好经验、推广好案例,年内新创建市级示范社60家以上;加强对家庭农场的引导和服务,拓展生产领域,扩大经营规模,完善家庭农场名录库,年内新认定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40家;提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壮大主体、创新模式、整合资源,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创建;抓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统筹推进生产技能、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各类乡村人才培育。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落实农业农村部《农村土地经营权管理办法》,研究二轮延包到再延长30年政策措施,引导规范土地流转;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拓展农村集体产权权能的有效利用,提高农村土地经营权和集体股权抵押贷款规模。三是稳慎推进宅基地管理与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队伍体系、业务能力、服务能力和监管能力建设,组织各县(市、区)到省内、外先期开展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地区实地学习和培训;加强窗口建设,规范审批管理,促进宅基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四、加快和美乡村建设工程。一是扎实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各项任务,及时印发《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2023年工作要点》,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健全调度、暗访、督查等推进工作机制,每季度将开展暗访,力争全年实现全市涉农乡镇全覆盖;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由“清脏”向“治乱”拓展,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做好秸秆综合利用、沼气安全生产等农业生态相关工作。二是抓好农村疫情防控这件大事、要事、急事,深入学习中央对于对于农村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统筹好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发挥好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坚决打赢这场硬仗。三是继续深入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重点做好2022年度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验收准备工作,积极开展2023年度省、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打造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样板;积极推荐和宣传乡村产业发展典型,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搞好省级及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推动乡村振兴。
五、巩固脱贫攻坚工程。一是落实各项帮扶政策,严格落实5年过渡期内“四个不摘”工作要求,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严格执行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切实做到实时监测、即时预警、未贫即防;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二是聚焦持续增收,强化稳岗就业,完善各类金融帮扶政策,鼓励引导衔接资金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带动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三是断筑牢基础支撑,保障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投向明确、拨付及时、发挥效益。加强日常督导检查,常态化开展监测,做好巩固脱贫成果考核评估工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