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韭菜灰霉病的发生情况
该病是一种在一个生长季中有多次再侵染的病害,主要为害韭菜叶片,比较典型的症状包括白点、干尖和湿腐等。露地韭菜田和保护地韭菜田都有发生,露地主要在春秋季发生,5 月零星为害,9 月遇连阴天时可导致大面积发生。在保护地生产中,大棚、小拱棚韭菜 10 月下旬可见灰霉病发生,温室韭菜通常 11 月下旬即零星发生,此后逐茬加重,以春节前后发病最为严重,为害时间长达 5~6 个月。在收获期或者接近收获期发病,可导致减产 10%~30%;若发病较早,未及时有效防治,易造成毁茬甚至绝产。此外,在韭菜贮运期间病菌仍可继续侵染,产生腐败异味,严重影响收获韭菜的贮运期和商品价值。
二、韭菜腐霉利残留超标原因分析
韭菜灰霉病主要依赖化学农药防治,常用腐霉利、异菌脲、嘧霉胺、百菌清、多菌灵等常规农药;药剂防治中存在超量用药、单一生长期多次使用单一农药甚至盲目选药等情况;田间实际防效不稳定,病菌有抗药性产生。腐霉利作为防治韭菜灰霉病的重要杀菌剂,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各地韭菜灰霉病菌对于腐霉利存在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下降问题,造成腐霉利的使用频率和浓度不断增加;而韭菜收获期很短,农药安全间隔期规定很难做到严格执行,导致腐霉利残留超标现象普遍。
三、韭菜灰霉病防治措施
防治韭菜灰霉病,应以采取调控保护地生态条件为基础,优先使用生物菌剂,科学使用杀菌剂,才能有效保证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
(一)清除菌源
一旦发现韭菜灰霉病叶,应及时清出棚外,清理时用塑料袋包严,防止病菌孢子飞散传播。
(二)调控生态
灰霉病是典型的低温高湿病害,通过控制棚内环境条件,适当提高棚室温度、降低棚室湿度可有效降低灰霉病发生程度。选用保温和透光性好、具有无滴防雾效果的棚膜,上午及时放风,降低湿度,棚内相对湿度应该控制在 80%以下。晴天的上午浇水,浇小水,并及时放风。
(三)生物防治
每亩可选用木霉菌(2 亿活孢子/克)可湿性粉剂 250克,或枯草芽孢杆菌(1000 亿芽孢/克)可湿性粉剂 60 克在发病前或初期喷雾。
(四)科学用药
1.轮换用药。在同一个生长季节选择有效的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轮换使用,减少风险杀菌剂的使用次数。
2.合理使用不同剂型农药。保护地在晚上或者阴雨天的防治可使用粉尘剂、烟雾剂,如 5%万霉灵粉尘剂,或百(菌清)扑(海因)、百(菌清)速(克灵)烟雾剂进行熏蒸;白天晴天的上午,可使用可湿性粉剂、分散性粒剂等剂型的杀菌剂喷雾防治。
3.适期防治。发现轻微病害症状时,若韭菜尚不适宜收割,应尽快防治。喷药防治宜选用棚室湿度较低的时候,重点喷新叶及周围土壤,棚内支柱、墙体等被病菌污染的地方也应该喷到。
4.不得随意提高施药量和增加用药次数。单一药剂一个生长季节使用次数一般不可超过 4 次。
5.注意安全间隔期。收割与最后一次施药的时间间隔必须大于安全间隔期,切勿在安全间隔期内收割韭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