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第五十七集 国企攻坚

2021-06-10 荔枝新闻 浏览量:

1998年1月23日,上海申新九厂的留厂工人,亲手将136台细纱机、5.5万锭纱锭拆除、砸毁。

这些工人们为什么要亲手砸掉每天精心保养的机器?当时的国有企业又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随着外资及乡镇企业的兴起,中国纺织市场饱和、竞争激烈、产品滞销、开工不足、富余人员多等一系列问题不断涌现,国有纺织企业出现全行业亏损。

纺织行业的困境是那个时代中国国有企业最典型的缩影。党中央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即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9月开始,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全面展开,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现再就业工程,以纺织行业为突破口,通过债转股、国家技改专项资金、国企上市变现、政策性关闭破产等一系列举措,全面打响三年脱困攻坚战。

1998年,上海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率先敲响压锭第一锤,首批销毁12万锭落后纱锭,从而拉开了纺织行业打响脱困攻坚战的序幕。全国纺织行业开始了“压锭、减员、调整、增效”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大调整。上海、青岛、天津等原先的纺织大市,有的彻底与纺织行业告别,有的转向专攻棉面料研发和设计。

改革是一场涅槃重生,往往伴随着迷惘与阵痛。

宋琴芳,时任上海申新九厂党委副书记。对于那段历史,她记忆深刻。宋琴芳表示“实际上当时是很纠结的,一方面是知道产能过剩,设备很陈旧,好像压锭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压锭就是打烂了工人的饭碗,那么好多工人就要下岗。”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了大量职工下岗问题。1998年到2001年,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2550万人。

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国企改革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大量职工下岗问题,党中央反复强调,国有企业的广大职工,几十年来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满腔热忱和极端负责地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

各级政府按照中央部署,为下岗职工建立起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启动以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许多地方还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引导职工转变择业观念,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这些措施保障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困难和风险。

到1999年底,中国纺织行业累计压锭906万锭,分流安置职工116万人。淘汰压缩落后产能的同时,技术改造使纺织企业技术装备上了一个大台阶。全国纺织行业实现利润9.5亿元,提前一年完成了全行业脱困任务。

除了纺织行业以外,其他行业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改革。1998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上海宝钢集团等一批按照市场要求运作的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出重要一步。

到2000年末,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增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伴随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392亿元,是1997年的2.9倍。国家重点监测的14个行业,有12个整体扭亏和持续增盈。1997年亏损的6599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到2000年减少了4799户,脱困率达72.7%。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