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14亿人口,5亿多农民,20亿亩耕地,粮食产量6亿多吨,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程度还不高。但在城市化、人口结构调整和数字化趋势下,未来十年内中国农业会快速走上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智能化的发展道路。”4月25日,在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主论坛上,拼多多董事长陈磊发表演讲时指出。
在过去六年中,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的“农地云拼”模式,使拼多多为代表的农产品电商平台,将分散的农业产能和分散的农产品需求在“云端”拼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全国市场。这一模式在农田和城市之间,建立起一条覆盖全国的农产品上行超短链路,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让曾经不好卖的农产品成为百姓餐桌上的“香饽饽”,丰富了消费者的“菜篮子”,鼓足了农户的“钱袋子”。某种程度上,“农地云拼”成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缩影:一场从“产供销”转向“销供产”模式的变革正在发生。据了解,过去一年,正是在“农地云拼”模式的推动下,拼多多实现了农产品上行2700亿元,规模同比翻倍,在电商行业中占比最高。
也正是伴随“销”的模式的改变,在“供”上,农产品供应链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上行的短板。过去十多年,电商推动了百货商品流通的数字化,大幅降低了流通成本;与之相对的是中国农产品流通的数字化改造起步晚,农产品流通损耗大、成本高,例如中国果蔬类的流通损耗达20%-30%,远高于美国的11%。目前,通过优化包装技术等方式,相对标准、易保存的生鲜农产品,像福建云霄枇杷、仙游度尾文旦柚等,可以复用百货商品的供应链体系,但整体来看,适用的农产品品类并不多。
因此,非标准化、易腐的生鲜农产品亟待新的数字化供应链体系支撑;同时,农产品品牌化、定制化,生产的智能化、规模化趋势,也将影响传统的供应链体系。这就要求农产品电商企业应充分挖掘在数字技术、资金、人才等流域的资源优势,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投入建设冷库、生鲜冷链物流体系等基础设施,建立适合于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体系,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损耗。
也正是建立在此逻辑之上,农产品消费格局面临“产供销”逐渐向“销供产”模式转变。
随着“以销定产”的发展,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会认品牌,这将推动农产品的品牌化和种植、采摘、拣选的标准化。这一趋势有助于解决农产品有产地、无品牌问题,推动实现农产品品牌化,并有望诞生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农业品牌。
标准化的品质需求,结合5G和自动化技术的普及,使得农产品的自动化种植成为发展趋势。去年7月,拼多多和中国农业大学发起“人工智能VS顶尖农人”草莓种植大赛。结果显示人工智能队整体表现明显好于顶尖农人队。人工智能队的“算法种地”有望实现一键式自动化种植。
近年来,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只满足于吃饱吃好,更加关心营养是否均衡,是否能够促进健康。农产品有了从普通食品升级为“保健品”的需求,通过农业科技对普通农产品有益的微量元素进行控制、标准化,使得一颗西红柿的微量元素配比最适合人们身体需求,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消费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完成了营养成分的补充。农产品就升级为“保健品”,从而产生更高价值。
我国是拥有悠久农业文明的国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是我们的祖训。放眼当下,中国领先的农业机械、人工智能、5G等技术已不同程度地应用于田间地头。可以认为,通过数字化手段重塑农产品供应链已成为大势所趋,在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方案的同时,也必将彻底改变我国传统的农产品供销格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