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讲述农机故事 颂扬改革成果

——“泰山夕阳红·绿水青山行”志愿服务活动情况

2021-03-26 新泰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李加恩 浏览量:

新泰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按照新泰市委老干部局《关于在全市离退休干部中开展“泰山夕阳红·绿水青山行”志愿服务月活动的通知》精神,认真开展了“泰山夕阳红·绿水青山行”志愿服务月活动,通过成立志愿服务队,到泰茶基地、春季农机作业现场、大型农机(畜牧)生产厂家以及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进行了现场观摩和指导,赞扬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生产取得的重大成就,讲述了我市农机的发展历程,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建国前,新泰市农具均为以人、畜力为动力的中小农具。多为当地铁木匠制作,粗陋笨重,费力大,效率低。1951年,始改革旧农具,引进推广新式农具。耕、播、脱粒、灌溉、农产品加工,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旧式小农具锄、镰、镢、锨等,仍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泰市农机化事业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推进改革,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快速拓展之路,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一、改革开放以来新泰农机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新泰农机化事业大体经历了三次农机热潮,目前,第四次农机热潮正在形成。

第一次农机热潮(1978-1993):以拖拉机为主的小型农业机械迅速发展时期

一九七八年以前,新泰的农业机械主要由国家集体所有,私人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者几乎没有。当年全县共有拖拉机1438台,其中大中型788台(含24马力拖拉机),小型650台,属国有4台,人民公社有146台,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共有1243台。到一九七九年,新泰实行了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国家和集体不再投入资金购买农业机械,原国有集体所有的农业机械逐步采取个人承包或卖断所有权等形式转让给农民个体经营,从此农业机械开始进入了农民家庭。但在生产责任制实行之初,由于田地分散化经营,不便农机作业和农机使用成本高,农民手中没有钱用不起等多方面原因,在农村出现了“分田到户,农机入库”现象,已有的农村拖拉机除了运输作业外几乎不再从事农田作业,原人民公社拖拉机站纷纷解体,有不少人对是否还需要发展农机化存在疑惑。不可否认,改革开放最初几年,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减慢甚至出现了倒退,农机发展经历了改革后的一次阵痛。

1983年1月,中央在当年的l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农副产品加工机具、小型拖拉机和小型机动船,从事生产和运输,对于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活跃农村经济是有利的,应当允许。”从此农民获得了经营使用农业机械的自主权。配合对农业机械实行的优惠供应柴油和免费培训各类农机手等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购机积极性。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主动购买农业机械用于农业生产,一些方便实用的小型机具开始进入农民家庭,农业机械由停滞期进入增长期。1984年,新泰县与新汶市合并为新泰市,给农机发展带来了一次机遇。依靠新汶矿务局煤炭资源的优势,新泰农机运输业快速兴起,大中型拖拉机如雨后春笋迅速增加,上海-50拖拉机成为农机运输的中坚力量,至1988年,新泰大中型拖拉机发展到808台,其中上海-50拖拉机就达到523台。八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逐步富裕起来,深切感受到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对农业机械的使用需求明显增强。加之,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对农民个体购买农机、使用农机进行扶持,从此农民个体购买农机、使用农机的热情高涨起来,农机快速进入农民家庭,农田作业机械化程度得到较快发展。

土地开发推动力了新泰市农机化的发展。新泰地处鲁中山区,人口136万,耕地仅有105万亩,其中70%以上为旱地,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农机化作业水平的提高,使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农民对土地有了更强烈的要求,特别是山区丘陵地带的农民,开始自发的开发荒芜的山岭地,扩大土地耕种面积。1990年,山东省旱作农业开发会议在新泰市召开,从政策层面推动了新泰旱作农业开发积极性。随即山东省农机工程联合开发总站新泰市联合开发站成立,购置3台大型农业机械在山区丘陵地带大搞旱作农业开发。为了加大开发力度,1990年,新泰市政府又制定补贴政策,规定购置推土机每台补贴农用柴油20吨,鼓励农民个人投资搞开发,随即全市旱作农业开发热潮出现,全市拖拉机迅速增加到7983台,深耕犁增加到1403台,每年开发土地10万亩,新增耕地面积3万亩。1993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9.57万千瓦,农用拖拉机达到7585台,农用机动三轮车1341台,排灌机械11199台,电动机9753台,脱粒机4708台,机引田间作业机械11314台。

第二次农机热潮(1994-2003):小麦联合收割机快速发展时期

到九十年代末期,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一些新型的大型机械逐渐被农民所认识,农业机械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97年-1999年,新泰市政府连续三年制定了购买农机补助政策,其中规定购置小麦联合收割机等机械每台补助5000-10000元,农民购机用机的主动性再次被充分调动起来,农民自觉、自愿、自发地购买农机、使用农机的热情高涨。自1998年开始,以小麦联合机收为主从事农田作业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快速增加。到2000年,全市小麦联合收割机增加到423台,全市小麦生产全过程基本实现机械化。小麦联合机收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成了农业生产的亮点。

随着农业机械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同时又面临一个问题:农民购置的农机在完成本地作业以外,大部分的时间是闲置,造成了资源浪费。为了提高农机利用率,农业部开始提倡并推行农机服务社会化模式,小麦联合收获跨区作业开始兴起。小麦联合收获跨区作业提高了机械利用率,提高了农机户的经济效益,使农民对依靠农机致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亲身的体会,刺激了农民购买农机发家致富的欲望。2000年以后,农业机械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仅小麦联合收割机每年增加300台以上。到2003年,全市小麦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超过了1000台。在小麦联合收获跨区作业成功经验的带动下,机耕、机播等其它生产环节的跨区作业也迅速发展,跨区作业时间也由三夏跨区向三秋跨区延伸。新泰市每年三夏期间小麦联合机收跨区作业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三秋跨区作业收入也在2000万元以上,平均每个农机户增加收入4万元以上,跨区作业成为农机户增加收入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三次农机热潮(2004-2015):玉米联合收获机快速发展时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从2004年起连续下发十二个“一号文件”,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开辟了一个农机新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新泰确立了“立足大农业 发展大农机 服务新农村”的农机发展新思路,农机化事业呈现出全面协调、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央、省、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全市各级不断加大对农机投入的力度,形成了以国家、集体投入为导向,个体、联户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落实农机购机补贴政策,使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跨区作业的巨大经济效益,促使农机具连年增长,2007年底,全市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169台,小麦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1407台,玉米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147台,旋耕机保有量达到490台,播种机保有量达到3279台。2008年,新泰市把玉米联合收割机和小麦免耕播种机作为补贴重点,大力推广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及小麦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了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全市新增玉米联合收获机72台,小麦免耕播种机70台,秸秆还田机60台,完成玉米机收18万亩,秸秆还田面积12万亩,小麦免耕播种5万亩。2015年争取国家购机补贴资金1000万元,补贴机具3942台,新增深松机15台、粮食烘干机6台、免耕播种机99台、轮式拖拉机168台(其中100马力以上大拖37台)、手扶拖拉机916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5台、花生覆膜播种机447台,花生收获机89台,小麦联合收获机59台。承办了泰安市玉米机收现场演示会和粮食烘干现场演示会。建立农机化示范基地5处,其中小麦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2处、花生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2处、茶叶机械化示范基地1处。顺利实施了省级茶叶加工机械化示范项目。选派优秀基层农机推广人员代表我省参加了“全国农机推广技术”比赛,取得全国第一名。“十二五”期间,共争取和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430万元,补贴机具2.1万台,受益农户1.6万户。全市农业机械化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农机装备总量迅速增加,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化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成为新泰改革开放以来农机化发展的最好时期。

第四次农机热潮正在形成(2016-2020):大型拖拉机、水肥一体机、粮食烘干机械、无人机等为主的现代农业装备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16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农机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新泰市农机局突出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平安农机创建、农机信息化建设、农机合作社培育、农机4S店建设、农机产业园建设六大重点,推进绿色农机、智慧农机、高效农机、文化农机、满意农机五个建设,着力推进“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机械化,农机化事业实现快速发展。

围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和争创全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全程机械化装备及技术推广,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着力提高粮食烘干能力,加大经济作物机械、林果机械、畜牧养殖机械推广力度,推进全程农业机械化全面可持续发展,保证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18年已经列入创建首批全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

截止2019年,国家持续加大对农机化事业的支持力度,我市向上争取资金5752万元,其中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096万元,农机深松整地1045元、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农机化转型升级工程等各类项目资金611万元。2020年对上争取各类农机补贴资金1174.5万元。带动了我市农机装备水平的快速提升。

二、改革开放以来新泰农机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新泰农机化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实现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发展,经过四次“农机热潮”的洗礼,使农机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由附属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尤其是“十二五”以来,我市农机事业突飞猛进,农机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先后荣获了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农机科普先进集体标兵、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全省农机安全监理“为民服务 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全省农机推广先进单位、全省农机修配管理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农机化宣传工作标兵单位、泰安市农机化工作先进单位、泰安市机械深松先进单位、泰安市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农机装备总量突飞猛进。1978年,全市拖拉机保有量1438台,农业机械总动力2.36万千瓦,没有联合收获机等先进机具。截止2020年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01.48万千瓦,拖拉机2.16万台(其中大型拖拉机3578台),配套农机具4.80万台(套),大型联合收获机2920台,粮食烘干机械达到55台(套),节水灌溉机械2348台(套),植保机械达到1692台(其中无人机49架),各类新型机具大幅度增长,实现了由小型向大、中型,由单项作业向复式作业的转变,并呈现出高性能、高质量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有力保障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从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到粮食烘干、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各类机械都有了技术上的突破和数量上的发展,使我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初步展现出现代化的“大农业、大农机”的特征。

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农机装备迅速增加,促进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提高。全市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89.62%,“全程全面”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92%,“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指数达到1.40,有力保障了全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目前,建立农业六大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34处,其中种植业8处、畜牧业9处、设施农业7处,辐射带动全程机械化示范面积分别完成小麦26万亩、玉米36万亩、花生30万亩、马铃薯5万亩、茶叶2.2万亩、林果业30万亩、畜牧养殖210万羊单位、设施农业6.6万亩、农产品初加工52万吨,农机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农业机械增收效果突出。农业机械的普及,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和生产效益,减轻了人民群众劳动强度,增加了农机经营者收入,还实现了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年新增转移剩余劳力2万多人,年增务工收入18000多万元。同时,机手开展跨区作业,年增收5000多万元。加上机手本地机械作业创收,农机经营年总收入近5亿元,农业机械增收效果显著,农机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机具和新技术的引进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发展。机械化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联合收获、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模式。近年来,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把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作为推进农机化工作的着力点,积极推进玉米、花生联合收获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新技术,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农机装备结构,促进了我市“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步伐。特别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使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逐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推广方面,优先在全市重点粮食主产区和农业产业园示范区实施深松作业,“十二五”期间共实施深松作业面积60余万亩,争取和落实国家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资金1000万元,补贴24万亩。2016年-2018年,共实施深松作业面积56万亩,争取和落实国家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资金925万元,补贴25万亩。2019年以争取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资金120万元,2020年以争取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资金120万元。

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全市形成了市(县)、乡、村、户四级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农机基层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市农机合作社达到13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8家,泰安市级示范社25家。2020年新培育泰安示范合作社8个,规范提升?个区域性农机4S店,合作社机具达到13800台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农机合作社成为全市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全市农机维修网点达到180个,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成为农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顺风、龙奎、旭起、喜耕田的4个区域性龙头农机维修中心,高标准建设4家农机“4S”店,初步完成全市农机维修网络的整体布局。

农机步入依法管理轨道。农机由过去的社会化服务转变为依法管理。全市每年培训农机人员在6000人以上,农机人员操作水平和安全意识得到加强,素质得到提高。坚持开展“平安农机”等活动,农机年检年审率年年提升,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农机市场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维护了农机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推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和实现农机安全生产为工作目标,以提升农机“三率”水平作为工作主线,开展了农机集中检审活动、“打非治违”专项行动、道路交通“平安行·你我他”行动等农机专项整治活动,创建全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18个,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2014年荣获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和全省“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农机安全监理示范窗口荣誉称号。

三、改革开放以来新泰农机发展经验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醒地认识到,推进农机化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解放思想是开拓发展的前提。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市农机局坚持农村改革,坚持改革开放,努力把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落到了实处,使我市农机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农机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最近几年,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新泰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把农业机械化置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中来考虑,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支持,使农机化事业得到飞速发展。

(二)政策扶持是农机事业发展的助推剂。从新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发展历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新泰农机每次出现农机发展热潮,实现农机飞跃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推动和支持,政策扶持带动农民加快使用先进农业机械,成为农机事业发展的助推剂。新泰农机化事业依靠国家补助、集体投入和广大农民的努力,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农机化水平从初级阶段上升为中级阶段。要实现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实现全面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增加对农机化的投入,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大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三)因地制宜,推广适用的各类农业机械。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生产工具,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必须因地制宜的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机具,使广大农民在正确使用农机上获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农民的认可,才能调动农民购买使用农业机械,才能加快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四)在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上要有新举措。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农机生产作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必须充分提高农机的利用率,提高农业机械的组织化程度,要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把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户两个经营主体有机地结合,形成适应农业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新的生产关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融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新型农机服务机制,提高农机规模效应,才能推进农机产业化进程,实现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四、新泰农机发展展望

深化改革任重道远,农机化事业方兴未艾。随着党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对“三农”问题进一步重视,农业机械作为现代农业最主要的技术装备和物质基础,也将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增长而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特别是在进入改革攻坚期的今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新阶段农机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个健康快速发展农机化事业的氛围已经形成,新泰农机化事业再次发展契机已经来临。在这种机遇和形势下,新泰的农业机械化今后将会以更快速度发展,农机将由小型向大中型发展、由一般机械向高、新、精机械发展,由家庭使用向社会化作业发展,农业生产全面全程机械化将逐步实现,新泰农机化事业将在新的起点上,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