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某省近期遇到了一件新鲜事,2021年的农田建设任务比2020年增长了20%多,但该省财力薄弱,市县两级也是正在过“紧日子”,财政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的增量有限。建好高标准农田,“说一千道一万,加大投入是关键”。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不少“含金量”高的好政策,兄弟省份也有不少好做法,该省农业农村厅的同志们组成工作专班,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基层县市、相关企业多方调研取经,大家都在思考,农田建设项目规模大、资金集中,不但能增加粮食产量,还能产生新增耕地指标,能否借鉴其他政府投资项目的做法,在项目融资上做点探索。经过调研,目前政府项目融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项目贷款。金融机构为打捆后的农田建设项目提供贷款资金。项目贷款这种方式期限长、成本低,但门槛较高,要求立项批复手续齐全,一般是不低于20%的自有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同时还要具有可预期的、稳定的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
二是发行政府债券。地方政府通过发行一般债券或者专项债券筹集资金,用于农田建设。如果是发行一般债券,可以纳入公共预算直接拨付给业主单位;如果发行专项债券,政府可将通过专项债券筹集到的资金转贷给项目主体,由项目主体负责还本付息。目前,还款来源主要是新增耕地指标的交易收益,这方面的工作潜力很值得挖掘。发行政府债券筹集资金,具有规模大、成本低等优势,也是政策支持方向,2020年全国农田建设领域发行政府债券近200亿元。
三是设立专项基金。项目主体与基金管理机构、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发起设立农田建设基金募集资金。基金以股权投资或债券投资的形式,将资金投资给项目主体用于农田建设项目。虽然这种方式融资成本比较高,但不少地区正在积极推动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有的已经落地投资,可以利用政策契机,把农田建设作为一个投资方向,特别是与一些有实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搞集中连片的规模开发,这种融资方式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四是资产融资租赁。项目主体将农田建设形成渠道、道路、农田林网、机电井及设备等资产,以售后回租方式向金融租赁公司或融资租赁公司进行融资。这种方式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资金使用灵活,但融资成本相对较高。据了解,一般政府公共设施资产(比如水利设施)作为融资标的,融资成本在7%以上,农业领域性质特殊,融资成本还要上浮。
虽然融资方式看起来不少,但也存在着落地难问题。项目融资要吃透政策,开动脑筋,综合考虑资金可得性、经济性和合规性,因地制宜、分项施策。据了解,中央有关部门近日已经下达了2021年第一批专项债额度,新一轮专项债发行马上启动,作为农业农村部门,必须抢抓政策时间窗口,抓紧申项目报落实,力争搭上政策“早班车”。
上一篇:
下一篇: